從摸清家底、盤活勞務,到隊伍規整、智能升級,再到孵化培育……李村煤礦為了破解礦井發展瓶頸,提升礦井發展實力,結合自身實際,在減人提效上深挖內潛,全面發力,力求人盡其用,實現效益最大化。
作為后勁礦井的李村煤礦,經過“三年三大步”的跨越式發展,礦井產量效益、人工效率、品牌形象均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。在此基礎上,如何堅持市場導向、效益導向,探索出一條用人少、效率高、安全好的智能現代化礦井建設之路成為全礦亟待解決的問題。今年以來,李村煤礦從“強”字著眼,從“優”字入手,在“擠”字上下功夫,借力精益化管理,用減量換增量,積極探索企業管人、用人新機制,著力打造一支素質最強、管理最優、效益最好的煤海勁旅。
摸清家底崗位核減增效益
解決好人的問題,其它問題便會迎刃而解。伴隨集團推行“算賬文化”的深入,該礦逐漸將精益化管理和提效增效的觸角延伸至人力資源管理,通過對全礦崗位用工情況摸排、核定、評價,加強定額定員,進一步把好人員配置關口。按照“剛性不擠、柔性硬擠”的原則,在滿足礦井正常生產、礦區正常生活前提下,通過壓縮人員、“擠”壓崗位,落實系統化綜合減人措施,將“從干毛巾擠出水來”的降本挖潛理念落地落小,僅后勤物業崗位一項,該礦通過辦公樓、公寓保潔區下放,礦區綠化、衛生清潔責任劃片,購買“機械化”清掃設備等方式就“擠”出崗位66個,節約費用495萬元,大大降低了用人成本,“用人少而精”的目標正穩步實現。
盤活勞務優化配置增效益
為進一步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,解決煤基合成油公司富余勞動力,打造全集團“正式工替換勞務工從事物業崗位”試點,該礦按照集團人力資源部盤活下屬企業富余勞動力要求,迅速安排增補人員到后勤物業崗位接替,同步清退物業公司相應外用工,正式工“擠”掉勞務工上崗,減少了勞務工使用,節省了勞務費開支,盤活了集團富余勞動力,削減集團人工支出218萬元。
同時,通過試點運行,持續培養起一批合格、精干的后勤物業員工,逐步向集團其它單位輸送后勤物業服務人員,頂替現有承包勞務公司,進一步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,真正做到自己動手、豐衣足食。目前,全礦共解決富余閑置勞動力52人,全部充實到后勤物業崗位。
隊伍規整統一管理增效益
根據國家安全生產有關規定,為推動集團專業化隊伍改革頂層設計落地,該礦對現有井下專業化施工隊伍進行調研及走訪,最終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規劃,全面穩妥推進井下專業化隊伍規整和清退工作。
同時,為保證現有隊伍工作績效,該礦建立隊伍人員考核退出機制,由人力資源科牽頭對新組建隊伍人員每年進行綜合考評,按每年不低于10%的比例清退考核不合格人員,引進口碑好、素質高的隊伍,實行“退一進一”,保持隊伍活力。針對新規整隊伍實行包保責任制,幫扶指導規整隊伍縮短適應周期,盡快進入角色,達到提高勞動生產效率,降低用工成本,減小用工風險的目的,保障礦井安全持續穩定發展。
智能升級減人換人增效益
該礦積極開展“機械化換人、智能化減人”科技強礦行動,按照“1+3+N”智慧管理系統建設思路,加快推進“一張網”平臺、數據中心建設進度,深度推進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同安全生產的融合,并通過建成萬兆環網信息傳輸平臺,實現多種數據融合共享,融合安全監控系統、IP廣播系統、人員定位系統及其它設備監測系統,形成互聯互通的?“神經”網絡,實現多系統聯動管理,由人防向技防轉變,最大限度降低用人成本。
同時,通過實施“以機換人”計劃,持續推進生產崗位的無人、少人值守系統改造,目前完成井下2個變電所、2個局扇點的“無人值守”及1305智能化工作面建設,崗位用工人數得到大幅度“擠”壓,全年從業總人數同比下降2.5%,減人提效“紅利”不斷顯現。
人才強企孵化培育增效益
興邦振企,以人為本。該礦全力構建從人才選拔、鍛煉、成長、成才的“四步管控”培養機制,配套建立完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培養、引進、使用、考評、激勵機制為主線的人才支撐體系,并通過發揮高技能人才的傳幫帶作用,推行新入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,落實“三優”人才獎勵、職業技能提升獎勵、高級技師月度津貼、特殊工種津貼,暢通人才流動機制等措施,提升全員操作技能,激發全員鉆業務、學技術的熱情,促進員工由一技之長向一專多能方向發展,孵化培育一批懂技術、善經營、會管理的新時期復合型人才,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。
“精”兵才能“強”兵。李村煤礦將牢牢把握煤炭經濟發展趨勢,加快推進煤炭產業的“機械化換人、自動化減人、智能化少人”,多途徑解決“人往哪里去”的問題,最大程度地減人員、減流程、降成本,真正做到人盡其用、效益最大化。
(文?李磊?李寧)